索 引 號: | GZ000001/2019-03507 | 是否有效: | |
發布機構: | 發文日期: | ||
名 稱: | 臺江縣節約用水規劃(2018年-2030年) | ||
文 號: | 無 |
一、規劃背景和目標
臺江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苗嶺主峰雷公山北麓,清水江中游南岸。其位置在北緯26024'-26053',東經108003'-108031'之間。東南與劍河、西南與雷山接壤,西鄰凱里,北與黃平、施秉毗鄰。全縣總面積1108km2。轄7個鄉(鎮)、2個街道,15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3個社區。水資源是總量雖然比較豐富,水資源利用率不高,特別是汛期,農業用水量占比較大,節水意識差,水資源浪費比較嚴重。從臺江縣的水資源總體情況看,臺江縣目前水資源短缺尚不突出,但臺江縣未來經濟發展潛力巨大,水安全風險不容忽視。近年來,隨著臺江縣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工業、生態、城市用水需求大幅遞增,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加之臺江縣供水保障能力和公眾節水意識有待提高,科學用水、合理用水、中水回用的水平還較低,水緊缺、水浪費、水污染威脅顯現。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是維持臺江縣水資源供需平衡的有效載體,是實現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三條控制紅線”的有效保障。通過節水型社會建設,可進一步提高社會開發利用和節約保護水資源的管理水平,促進節水技術進步和提高用水效率,使有限的水資源在最大程度上滿足民眾生產生活的需要,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促進水生態健康及可持續發展。
通過節水型社會建設,到2020年形成節水型社會的基本框架,節水體系、節水制度比較完善,節水意識深入人心,節水器具、節水工藝廣泛使用,污水處理率和中水利用率大大提高,全社會用水高效合理,水資源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明顯提高,滿足生產、生活和生態發展對水的需求。
規劃至2020年,臺江縣全縣用水總量控制在5579萬m3之內,萬元地區總產值(GDP)用水量年降低率≥5%,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15年下降40左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47以上,水環境質量達標率100%,城市非常規水資源利用率≥20%或者年增長率≥5%,生態雨水利用工程項目新增5項以上,逐步完善節水管理機構和節水制度體系;
規劃至2030年,臺江縣全縣用水總量控制在6125萬m3之內,萬元地區總產值(GDP)用水量年降低率≥5%,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15年下降60左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5以上,水環境質量達標率100%,城市非常規水資源利用率≥20%或者年增長率≥5%,生態雨水利用工程項目在2020年的基礎上新增10項以上,建成完善的節水管理機構和節水制度體系。
臺江縣縣域節水建設總體目標
指標 | 現狀 (2016年) | 近期 (2020年) | 遠期 (2030年) | 備注 |
用水總量控制(萬m3) | 4660 | 5579 | 6125 | |
萬元地區生產總值(GDP) 用水量下降率 (相比于上年度下降幅度) | — | 低于全國平均值的50%或年降低率≥5% | 低于全國平均值的50%或年降低率≥5% | |
城市非常規水資源利用率 (相比于上年度增加幅度) | — | ≥20% (或年增長率≥5% | ≥20% (或年增長率≥5% | |
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 0.453 | 0.47 | 0.55以上 | |
城市污水處理率 | 62.09% | 95% | 100% | |
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 | 11% | ≤10% | ≤10% | |
節水型居民小區覆蓋率 | — | ≥15% | ≥25% | |
節水器具普及率 | — | 90% | 100% | |
特種行業用水計量收費率 | 100% | 100% | 100% | |
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 (相比于上年度下降幅度) | — | 低于全國平均值的60%或年降低率≥5%。 | 低于全國平均值的60%或年降低率≥5%。 | |
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 | — | ≥75% | ≥80% | |
節水型企業(單位)覆蓋率 | — | ≥40% | ≥50% | |
節水型公共機構覆蓋率 | — | ≥50% | ≥65% | |
生態雨水利用工程項目 | — | 新增5項以上 | 2020年基礎上新增10項以上 | |
建成區雨污分流排水體制管道覆蓋率 | — | ≥65% | ≥85% | |
水環境質量達標率 | 100% | 100% | 100% | |
節水機構健全 | 初步建立 | 逐步完善 | 完善 | |
節水管理制度體系 | 初步建立 | 逐步完善 | 完善 | |
節水減排投入保障程度 | — | 逐步提高 | 較高 | |
促進節水減排的水價機制 | 尚不完善 | 逐步完善 | 完善 | |
節水信息化管理水平 | — | 逐步提高 | 較高 |
二、規劃范圍及水平年
1、規劃范圍
規劃范圍包括臺江縣城臺拱和萃文街道,施洞鎮、南宮鎮、排羊鄉、臺盤鄉、革一鎮、老屯鄉、方召鎮。其中:農業空間主要分布在臺江縣域北部和東部,面積約525.1km2,城鎮空間主要包括中心城區、各鄉鎮和臺江經開區及周邊范圍,面積約68.6km2 ,本次節水規劃總面積為593.7km2。
2、水平年
現狀基準年的選取一般結合收集資料的情況,選擇與規劃較接近的年份,綜合分析確定以2016年作為現狀基準年。
規劃水平年的選取主要考慮與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和其他有關規劃相銜接,選取2020年為近期規劃水平年,2030年為遠期規劃水平年。
分兩個規劃段:本規劃近期為:2018~2020年;本規劃遠期為:2020~2030年。近期2020年預測規劃人口12.6萬人,遠期2030年預測規劃人口15萬人。
三、規劃內容
包含農業節水規劃、工業節水規劃、生活節水規劃、建筑業及第三產業節水規劃、非常規水源利用規劃、水環境與水生態有關目標規劃。以下重點解讀農業節水規劃、工業節水規劃、生活節水規劃相關內容。
1、農業節水規劃
(1)加快農業灌溉區域續建配套節水改造。繼續推進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繼續推進臺江縣農村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科學安排、合理布置各灌溉區域的節水改造的規模和進度,全面推進臺江縣農業節水工作。在重點突出農業和糧食主產區的灌區安排節水配套改造,進一步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減少需水量大的糧食種植面積,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經進一步擴大,灌溉用水總量有所減少。納入改造工程范圍的灌區全部成立灌區農民用水戶協會,并建設農業取水計量收費系統,提高農業計劃用水率。
(2)發展水肥一體化的現代農業。以先進節水節肥技術為核心推進節水農業工作,根據臺江縣生產實際和農民需求,圍繞糧食、蔬菜、水果等農作物的優勢種植區域,建設一批包括在井灌、渠灌、實施溫室等不同應用環境下的“水肥一體化”示范基地。按照不同區域、不同環境實施水肥一體化對土肥水管理、作物栽培、病蟲害防治、農業機械等不同的要求,開展不同的灌溉方式、灌水量、灌溉設備、檢測儀器、水溶肥料品種、施肥量等與水肥一體化相關新設備、新產品等對比試驗,摸索技術參數,制定主要作物水肥一體化極速模式下的灌溉制度和施肥方案;建立覆膜與露地結合、固定與移動互補、加壓與直流配套的多種水肥一體化模式,形成本區域優勢農作物水肥一體化技術規程、種植模式與制度,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
(3)推廣效益農業和特色農業。在保障主要農業生產基地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布局,合理安排作物種植結構,適度發展灌溉規模,控制農業灌溉用水需求的增長,降低農業灌溉用水在總用水量中所占的比例。實施“科技興農”戰略,依據臺江縣水資源條件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利用重點產業、區域經濟優勢,發展地方特色和區域優勢主導產業;推廣優質的高效節水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推進農業機械化、規?;?、產業化、品牌化,逐步形成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帶和產業群體;加強特色農業科技攻關,以科技創新促進農業增產增效,建設農業科技示范縣和園區。
規劃主要工程建設內容
農田水利工程主要建設內容
序號 | 項目名稱 | 建設地點 | 建設內容及規模 | 備注 | |
1 | 小山塘建設工程 | 八個鄉鎮 | 新建混凝土重力壩,加壓泵站、管道、渠道,新建66座 | ||
2 | 小渠道建設工程 | 八個鄉鎮 | 新建砼渠道或敷設管道引水灌溉,新建777條 | ||
3 | 小堰閘建設工程 | 八個鄉鎮 | 修建混凝土壩、閘門等,新建246處。 | ||
4 | 小泵站建設工程 | 八個鄉鎮 | 泵房、機電設備等,新建、改造25處 | ||
5 | 臺江縣小水池、小水窖 | 八個鄉鎮 | 新建小水池、小水窖200口,灌溉0.2萬畝 | ||
6 | 臺雄水庫灌區 | 臺拱、萃文街道 | 新建渠道、管網輸水,灌溉2.4萬畝 | ||
7 | 臺盤-革一灌區 | 臺盤鄉、革一鎮 | 新建渠道、管網輸水,灌溉2.2萬畝 | ||
8 | 老屯高效節水灌溉工程 | 老屯鄉 | 修建提灌站及配套引水管道及砼渠道,灌溉560畝 | ||
9 | 革一高效節水灌溉工程 | 革一鎮 | 修建提灌站及配套引水管道及砼渠道,灌溉1200畝 | ||
10 | 施洞高效節水灌溉工程 | 施洞鎮 | 修建提灌站及配套引水管道及砼渠道,灌溉1100畝 | ||
11 | 臺盤高效節水灌溉工程 | 臺盤鄉 | 修建提灌站及配套引水管道及砼渠道,灌溉850畝 | ||
12 | 桃賴高效節水灌溉工程 | 臺拱、萃文街道 | 修建提灌站及配套引水管道及砼渠道,灌溉1500畝 | ||
13 | 臺拱高效節水灌溉工程 | 臺拱、萃文街道 | 修建提灌站及配套引水管道及砼渠道,灌溉2600畝 | ||
14 | 經濟果林節水灌溉工程 | 八個鄉鎮 | 修建提灌站及配套引水管道及砼渠道,灌溉1.8萬畝。 | ||
15 | 農村河塘清淤整治工程 | 八個鄉鎮 | 山塘、水庫清淤擴容35處 | ||
16 | 山區現代水利工程 | 老屯鄉、排羊鄉 | 老屯農業園區智能灌溉系統、排羊現代農業智能灌溉系統 |
2、工業節水規劃
(1)加強高耗水行業節水工作。節水方面重點支持高耗水行業廢水“零”排放、水循環、中水回用項目。結合水效領跑者行動,建立節水示范項目庫。企業新建、改建的節水示范項目經工信局初審后,優選的將進入全縣節水示范項目庫,并從中遴選出重大節水示范項目在全縣推廣。對入庫的項目實行動態管理,重點扶持。
(2)大力開展節水技術產品的推廣和研發。采取多項措施,積極鼓勵節水技術創新。推廣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節水設施,加快節水新材料、新工藝、新器具的應用。工業用水要實行一水多用、串聯用水,采用先進的節水工藝使循環冷卻水重復利用,加強污廢水的處理回用,提高了水的重復利用率。加強工業供水管網管理,及時更換破損管道,降低供水管網漏損率。
(3)強化節水的監督檢查力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強化工業用水項目源頭管理,新建、改擴建工業項目實行“三同時、四到位”制度,取水量較高的新建和改擴建工業項目要求制訂節水措施,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中要求包括合理用水的專題論證內容。
(4)積極開展節水型企業創建活動。要繼續以節約用水先進單位評選為載體,以點帶面,帶動全縣工業企業節水工作的開展。組織專家對申報的節約用水先進單位材料進行審查,并對申報企業(單位)進行現場考評,在此基礎上命名表彰,給予重獎。
(5)加快淘汰落后高耗水工藝、設備和產品。對現有企業達不到取水指標要求的落后產能,要進一步加大淘汰力度。組織編制落后的高用水工藝、設備和產品目錄,加快淘汰高用水工藝、設備和產品步伐。組織研究工業節水器具、設備認證評價制度和實施方案,發布工業節水器具和設備目錄,加快推進工業節水器具和設備認證評價工作,適時推進市場準入制度。
(6)大力推廣節水工藝技術和設備。圍繞工業節水重點,組織研究開發節水工藝技術和設備,大力推廣當前國家鼓勵發展的節水設備(產品),重點推廣工業用水重復利用、高效冷卻、熱力和工藝系統節水、洗滌節水、工業給水和廢水處理、非常規水資源利用等通用節水技術和生產工藝。近期重點在輕工業、化工、食品加工等行業領域推進節水技術進步。
(7)強化水資源計量監控能力建設。加快完成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項目,完成重要取用水戶取用水監控設施建設,推進縣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加強對企業用水的計量監督管理,要求企業建立完善的三級計量體系,進行經常性查漏維修維護工作,企業一級計量及主要用水車間和主要用水設備的計量器具裝配率達到100%,節水控制點要實行在線監測。
(8)積極推進企業水資源循環利用和工業廢水處理回用。采用高效、安全、可靠的水處理技術工藝,大力提高水循環利用率,降低單位產品取水量。加強廢水綜合處理,實現廢水資源化,減少水循環系統的廢水排放量。按生態工業園理念,采用水網絡集成技術,實施工業園區內廠際串聯用水、污水資源化,逐步實現工業園區內廢污水零排放。
加快培育節水和廢水處理回用專業技術服務支撐體系。鼓勵專業節水和廢水處理回用服務公司聯合設備供應商、融資方和用水企業,實施節水和廢水處理回用技術改造項目。
(9)建設節水型園區及開展清潔生產工作。新建工業園區在規劃布局時要統籌供排水、水處理及水梯級循環利用設施建設,實現公共設施共建共享,鼓勵企業間的串聯用水,分質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環利用。已有園區應將節水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和循環改造的重點內容,推動企業間水資源利用,強化節水及水循環利用設施建設。建立園區節水、廢水處理及資源化專業技術支撐體系。
清潔生產通過重點工業園區、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開展示范企業工作,著重抓好冶金、化工、紡織、電力、建材等重點行業的清潔生產,大力推廣清潔生產新技術,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挖潛改造,自覺開展清潔生產,指導企業積極申報節能、節水、廢物再生利用等環境與資源保護方面的產品標志認證,執行《國家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技術導向目錄》,把節約用水和減少排污作為清潔生產重要內容,把工業節水與廢水排放列入清潔生產審核驗收標準,推行產學研結合,發揮各自優勢,共同研究開發技術起點高、市場潛力大的清潔生產技術、工藝、設備及產品,引導企業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廢水和余熱余壓等進行綜合利用或循環利用,從根本上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
(10)加強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規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支持有條件的工業園區、企業開展雨水集蓄利用。在全縣推行工業企業中水回用,大力發展和推廣工業重復用水技術,建立和完善工業循環用水系統、串聯用水系統和回用水系統。
工業節水目標
指標名稱 | 單位 | 2016(現狀年) | 2020年 | 2030年 |
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含火電) | m3/萬元 | 137 | 87 | 42 |
一般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 | % | -- | 75 | 80 |
非工程措施
3、生活節水規劃
(1)工程措施
(2)非工程措施